发布时间:2025-04-29 03:18:56 | 作者: 环球国际二维码下载
“合肥是个很奇怪的城市,外地朋友来到这里,本地人估计要思量很久,要带他们去哪儿玩、去哪儿找好吃的。明明守着巢湖、三河古镇、三国、包公、李鸿章之类的旅游资源,却不知道怎么变现成如今流行的打卡点。”80后的旅游达人李黎明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,除了将有限的津贴贡献给祖国大好河山,平日里也喜欢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里溜达。
一人巷、二郎庙、三孝口、四牌楼、五星寺、六谷祠、七星街、八蜡祠、九狮桥、十字街、百花井……“就以合肥地名民谣为例,每一处地名都有变成打卡点的潜质。”不过,在李黎明的印象中,这些老地名似乎只是带着一段小故事、被口口相传的历史地标符号,并未成为具有真正传播意义的城市打卡地标。
1995年,经过市民推荐、专家评审,合肥市内或郊县的十处自然和人文景观——“合肥十景”正式亮相。其中,包括“逍遥古津”“包河秀色”“环城翡翠”“教弩梵钟”“蜀山春晓”“五里飞虹”“琥珀流光”“庐州灯火”“花园艺韵”“吴王遗踪”。
“在某一种意义上说,这可能也是合肥第一次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城市地标。”虽然李黎明当年刚上初中,但对当时的合肥市民在新年来临前疯抢“合肥十景”明信片的场景依然印象非常深刻。随后,合肥经历了2002年的区划调整、2005年的大拆违、2006年的大建设……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2006年,合肥市民再次投票选出新合肥十景。李黎明和记者说,最终,包公清风、三河古镇、李府春秋、翡翠环城、天鹅湖畔、逍遥古津、墨荷琼林(位于二环路西北角的墨荷园,未对外开放)、蜀山览胜、科学绿岛、瑶岗风云等成为新一轮城市地标的代言。
当时间的车轮转到2023年时,李黎明觉得合肥不应该再拘泥于“十景”。“只要你稍微留点心,其实合肥到处都有值得打卡的城市地标。”由于工作和孩子等多方面原因,新冠疫情三年,李黎明只得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“霸都”圈内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带着一家人周末、节假日在合肥城里到处打卡。时间一长,居然积攒了一套“霸都”地标打卡攻略。
以大蜀山、蜀西湖为中心,除了蜀山森林公园、合肥野生动物园、蜀西湖公园、蜀峰湾公园、西扩公园、四季花海公园等景点,合肥科技馆新馆将成为新的打卡点。
1月5日,备受市民关注的合肥科技馆新馆(自然博物馆)工程整体完工。目前,该馆正在进行布展施工,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对外开放。
据介绍,合肥科技馆新馆(自然博物馆)位于该市石莲南路与彩虹路交口西侧,王咀湖公园范围内,总占地面积约70亩,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,其中地上四层,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,地下一层,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,是合肥科技馆老馆建筑面积的4倍多。作为合肥市未来的一处新地标建筑,合肥科技馆新馆将设置13个展厅,形成一个集展览、教育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文化场所。整个科技馆采用逐层穿插的阶梯状造型,融合入周围景观中,诠释了“人-自然-科技”主题,给人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向上力量。由于采用了多种创新建设技术,其也被广大市民誉为“智慧盒子”。
“科技馆新馆整体看起来像一只从草坡上升起的金属盒子,逐层穿插的造型与坡屋面、退台楼板形成复杂标高的空间体系。其北端面向城市客厅,南端俯瞰蜀西湖公园。由一条南北贯通的轴线随整体坡势逐层向上,连接地下与地上各层展厅及休息空间。自然生态的种植屋面不但使新馆融于公园环境,还是一个天然的雨水收集设施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屋面雨水通过植被层层净化,最终流入北侧雨水回收系统。此外,科技馆新馆还采用了很多绿色技术的综合应用,包括光伏发电、可调节遮阳、电致变色玻璃等。
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完工,合肥市重点局引进多项新技术工艺。“整个工程结构及形式复杂,不规则、超限结构及构件多,上部结构层高均超过8米,最大层高为18米。钢梁最大跨度23米,单根吊重16吨。钢桁架最大跨度33米,单榀吊重11.6吨。”合肥市重点局的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,实施工程单位整合各方资源,应用BI米+智慧建造、自密实混凝土等技术,最终保证了项目的工程质量,并节约了空间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馆的球幕影院。据介绍,该球幕影院也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室内球体建筑。整个球幕影院容积近5000立方米,内部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。其中,影幕区面积200平方米,观影仓面积250平方米。整体布置采用悬挂推出式三自由度动感座舱,观众座位数为48座,观影视角可达162度。另外,该工程外幕墙也是省内首次使用阳极氧化复合铝板材料。据悉,该材料能够映射出周边自然环境,且更加环保美观。建成后还将在外幕墙进行3D激光秀表演,让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。
以天鹅湖为坐标原点,有天鹅湖公园、绿轴公园、省广电中心、合肥大剧院、安徽省博物院、安徽地质博物馆、赖少其纪念馆等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、合肥美术馆也将是新的打卡点。
据介绍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项目位于该市政务区翡翠路与祁门路交口东北角(天鹅湖西南角),占地56亩,分A区、B区、C区建设,总建筑面积65790平方米(地上42972平方米,地下22818平方米)。其中,A区主楼11层,为图书馆主馆;B区附楼5层,为城市展示中心;C区为地上广场,也是城市文化驿站。
“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底正式完工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藏书总容量450万册(其中智慧书库350万册,开架书库100万册),阅览坐席3000座(其中阅读空间2400坐席,城市记忆馆600席);预计年接待读者400万人次;年读者外借、预约借书、网约借书和城市阅读空间图书配送400万册;年组织并且开展阅读文化活动2000场次。
合肥美术馆项目位于该市政务区怀宁路与万佛湖路交口,安徽省文博园地块东南片区,与安徽省博物馆、安徽地质博物馆一同形成中轴对称布局。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地下2层地上4层,总建筑面积约3.6万平方米。其中,地上1.6万平方米,地下2万平方米。
根据规划设计,新建的合肥美术馆是一座集展览、陈列、培训、典藏(恒温恒湿)、公共教育、公共服务、艺术研究、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。“该项目幕墙设计以合肥市花桂花为创作原型,通过图案变化的组合,在大尺度上形成渐变的虚实变化的生动效果。建筑外墙主体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板,具有强度高、耐久性好、外表美观的特点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合肥美术馆设计以四个巨大的卷曲“筒形”作为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。通过错层分隔,使合肥美术馆拥有多个大空间展厅,共设10个展厅。其中大展厅3个,小展厅6个,临时展厅1个。“最大展厅面积达1253平方米,整个工程预计2024年竣工。”
以滨湖北岸连成一线的,包括滨湖湿地公园、方兴湖公园、渡江战役纪念馆、安徽名人馆、安徽省美术馆、安徽科技馆、融创乐园等,非常关注的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也刚刚投入使用。
或因建筑外观山水意蕴的地标,或因馆内旋转楼梯、玻璃栈桥等独具艺术魅力的“打卡”空间,安徽省美术馆去年刚营业便成了合肥年轻人社交平台里的“香饽饽”。
据介绍,该馆是我省目前顶级规模、功能最全的专业公共美术馆,是我省“十三五”重大文化基础设施、重点文化惠民工程,填补了我省没有省级美术馆的空白。该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,面朝八百里巢湖,总占地面积75亩,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。整体建筑以白色钢结构框架为主体,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语言,融汇山水精神和画卷意境,重构徽州建筑的空间形态,凝练安徽文化的灵魂和意蕴。
整个场馆集展览陈列、收藏保护、学术研究、教育推广、对外交流、文化休闲于一体,地上五层地下一层,设有艺术品库房、报告厅、美术教室、阅读空间、文创商店、艺学小屋、观影室等配套设施,既是艺术殿堂,又是市民美育阵地、城市文化客厅,能同时举办多个高质量、高规格的大型美术展览,具备引进国内外优秀展览、举办国际性美术活动的能力。
作为安徽省重点工程,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,包括1座综合馆、2座标准馆和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。其中,综合馆是该项目建设的“点睛之笔”。“其屋面钢桁梁跨度达144米,为国内最大跨度张弦桁架会展建筑,所采用的直径218毫米的半平行PE拉索也是国内民用建筑最大直径拉索。”据该项目的承建单位中建二局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为确保展览面积最大化,项目综合馆采用无柱大跨度空间结构,室内展览面积约1.9万平方米,并配备可移动及伸缩的阶梯座椅,可满足大型展览和万人演唱会需求,同时二层设置有众多规格不一的会议室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综合馆采用全金属屋面,呈现“双坡单曲弧线”造型,其东西面的侧幕墙为弯弧穿孔金属幕墙,视觉呈现上如同盛放的“水上烟花”;南北面为错落有致的异形玻璃幕墙。
截至目前,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已承办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、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、2022中国黄山书会、202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会等高等级展会。
“合肥是个很奇怪的城市,外地朋友来到这里,本地人估计要思量很久,要带他们去哪儿玩、去哪儿找好吃的。明明守着巢湖、三河古镇、三国、包公、李鸿章之类的旅游资源,却不知道怎么变现成如今流行的打卡点。”80后的旅游达人李黎明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,除了将有限的津贴贡献给祖国大好河山,平日里也喜欢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里溜达。
一人巷、二郎庙、三孝口、四牌楼、五星寺、六谷祠、七星街、八蜡祠、九狮桥、十字街、百花井……“就以合肥地名民谣为例,每一处地名都有变成打卡点的潜质。”不过,在李黎明的印象中,这些老地名似乎只是带着一段小故事、被口口相传的历史地标符号,并未成为具有真正传播意义的城市打卡地标。
1995年,经过市民推荐、专家评审,合肥市内或郊县的十处自然和人文景观——“合肥十景”正式亮相。其中,包括“逍遥古津”“包河秀色”“环城翡翠”“教弩梵钟”“蜀山春晓”“五里飞虹”“琥珀流光”“庐州灯火”“花园艺韵”“吴王遗踪”。
“在某一种意义上说,这可能也是合肥第一次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城市地标。”虽然李黎明当年刚上初中,但对当时的合肥市民在新年来临前疯抢“合肥十景”明信片的场景依然印象非常深刻。随后,合肥经历了2002年的区划调整、2005年的大拆违、2006年的大建设……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2006年,合肥市民再次投票选出新合肥十景。李黎明和记者说,最终,包公清风、三河古镇、李府春秋、翡翠环城、天鹅湖畔、逍遥古津、墨荷琼林(位于二环路西北角的墨荷园,未对外开放)、蜀山览胜、科学绿岛、瑶岗风云等成为新一轮城市地标的代言。
当时间的车轮转到2023年时,李黎明觉得合肥不应该再拘泥于“十景”。“只要你稍微留点心,其实合肥到处都有值得打卡的城市地标。”由于工作和孩子等多方面原因,新冠疫情三年,李黎明只得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“霸都”圈内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带着一家人周末、节假日在合肥城里到处打卡。时间一长,居然积攒了一套“霸都”地标打卡攻略。
以大蜀山、蜀西湖为中心,除了蜀山森林公园、合肥野生动物园、蜀西湖公园、蜀峰湾公园、西扩公园、四季花海公园等景点,合肥科技馆新馆将成为新的打卡点。
1月5日,备受市民关注的合肥科技馆新馆(自然博物馆)工程整体完工。目前,该馆正在进行布展施工,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对外开放。
据介绍,合肥科技馆新馆(自然博物馆)位于该市石莲南路与彩虹路交口西侧,王咀湖公园范围内,总占地面积约70亩,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,其中地上四层,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,地下一层,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,是合肥科技馆老馆建筑面积的4倍多。作为合肥市未来的一处新地标建筑,合肥科技馆新馆将设置13个展厅,形成一个集展览、教育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文化场所。整个科技馆采用逐层穿插的阶梯状造型,融合入周围景观中,诠释了“人-自然-科技”主题,给人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向上力量。由于采用了多种创新建设技术,其也被广大市民誉为“智慧盒子”。
“科技馆新馆整体看起来像一只从草坡上升起的金属盒子,逐层穿插的造型与坡屋面、退台楼板形成复杂标高的空间体系。其北端面向城市客厅,南端俯瞰蜀西湖公园。由一条南北贯通的轴线随整体坡势逐层向上,连接地下与地上各层展厅及休息空间。自然生态的种植屋面不但使新馆融于公园环境,还是一个天然的雨水收集设施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屋面雨水通过植被层层净化,最终流入北侧雨水回收系统。此外,科技馆新馆还采用了很多绿色技术的综合应用,包括光伏发电、可调节遮阳、电致变色玻璃等。
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完工,合肥市重点局引进多项新技术工艺。“整个工程结构及形式复杂,不规则、超限结构及构件多,上部结构层高均超过8米,最大层高为18米。钢梁最大跨度23米,单根吊重16吨。钢桁架最大跨度33米,单榀吊重11.6吨。”合肥市重点局的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,实施工程单位整合各方资源,应用BI米+智慧建造、自密实混凝土等技术,最终保证了项目的工程质量,并节约了空间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馆的球幕影院。据介绍,该球幕影院也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室内球体建筑。整个球幕影院容积近5000立方米,内部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。其中,影幕区面积200平方米,观影仓面积250平方米。整体布置采用悬挂推出式三自由度动感座舱,观众座位数为48座,观影视角可达162度。另外,该工程外幕墙也是省内首次使用阳极氧化复合铝板材料。据悉,该材料能够映射出周边自然环境,且更加环保美观。建成后还将在外幕墙进行3D激光秀表演,让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。
以天鹅湖为坐标原点,有天鹅湖公园、绿轴公园、省广电中心、合肥大剧院、安徽省博物院、安徽地质博物馆、赖少其纪念馆等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、合肥美术馆也将是新的打卡点。
据介绍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项目位于该市政务区翡翠路与祁门路交口东北角(天鹅湖西南角),占地56亩,分A区、B区、C区建设,总建筑面积65790平方米(地上42972平方米,地下22818平方米)。其中,A区主楼11层,为图书馆主馆;B区附楼5层,为城市展示中心;C区为地上广场,也是城市文化驿站。
“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底正式完工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合肥市中心图书馆藏书总容量450万册(其中智慧书库350万册,开架书库100万册),阅览坐席3000座(其中阅读空间2400坐席,城市记忆馆600席);预计年接待读者400万人次;年读者外借、预约借书、网约借书和城市阅读空间图书配送400万册;年组织并且开展阅读文化活动2000场次。
合肥美术馆项目位于该市政务区怀宁路与万佛湖路交口,安徽省文博园地块东南片区,与安徽省博物馆、安徽地质博物馆一同形成中轴对称布局。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地下2层地上4层,总建筑面积约3.6万平方米。其中,地上1.6万平方米,地下2万平方米。
根据规划设计,新建的合肥美术馆是一座集展览、陈列、培训、典藏(恒温恒湿)、公共教育、公共服务、艺术研究、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。“该项目幕墙设计以合肥市花桂花为创作原型,通过图案变化的组合,在大尺度上形成渐变的虚实变化的生动效果。建筑外墙主体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板,具有强度高、耐久性好、外表美观的特点。”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合肥美术馆设计以四个巨大的卷曲“筒形”作为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。通过错层分隔,使合肥美术馆拥有多个大空间展厅,共设10个展厅。其中大展厅3个,小展厅6个,临时展厅1个。“最大展厅面积达1253平方米,整个工程预计2024年竣工。”
以滨湖北岸连成一线的,包括滨湖湿地公园、方兴湖公园、渡江战役纪念馆、安徽名人馆、安徽省美术馆、安徽科技馆、融创乐园等,非常关注的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也刚刚投入使用。
或因建筑外观山水意蕴的地标,或因馆内旋转楼梯、玻璃栈桥等独具艺术魅力的“打卡”空间,安徽省美术馆去年刚营业便成了合肥年轻人社交平台里的“香饽饽”。
据介绍,该馆是我省目前顶级规模、功能最全的专业公共美术馆,是我省“十三五”重大文化基础设施、重点文化惠民工程,填补了我省没有省级美术馆的空白。该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,面朝八百里巢湖,总占地面积75亩,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。整体建筑以白色钢结构框架为主体,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语言,融汇山水精神和画卷意境,重构徽州建筑的空间形态,凝练安徽文化的灵魂和意蕴。
整个场馆集展览陈列、收藏保护、学术研究、教育推广、对外交流、文化休闲于一体,地上五层地下一层,设有艺术品库房、报告厅、美术教室、阅读空间、文创商店、艺学小屋、观影室等配套设施,既是艺术殿堂,又是市民美育阵地、城市文化客厅,能同时举办多个高质量、高规格的大型美术展览,具备引进国内外优秀展览、举办国际性美术活动的能力。
作为安徽省重点工程,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,包括1座综合馆、2座标准馆和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。其中,综合馆是该项目建设的“点睛之笔”。“其屋面钢桁梁跨度达144米,为国内最大跨度张弦桁架会展建筑,所采用的直径218毫米的半平行PE拉索也是国内民用建筑最大直径拉索。”据该项目的承建单位中建二局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为确保展览面积最大化,项目综合馆采用无柱大跨度空间结构,室内展览面积约1.9万平方米,并配备可移动及伸缩的阶梯座椅,可满足大型展览和万人演唱会需求,同时二层设置有众多规格不一的会议室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综合馆采用全金属屋面,呈现“双坡单曲弧线”造型,其东西面的侧幕墙为弯弧穿孔金属幕墙,视觉呈现上如同盛放的“水上烟花”;南北面为错落有致的异形玻璃幕墙。
截至目前,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已承办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、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、2022中国黄山书会、202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会等高等级展会。
“合肥是个很奇怪的城市,外地朋友来到这里,本地人估计要思量很久,要带他们去哪儿玩、去哪儿找好吃的。明明守着巢湖、三河古镇、三国、包公、李鸿章之类的旅游资源,却不知道怎么变现成如今流行的打卡点。”80后的旅游达人李黎明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,除了将有限的津贴贡献给祖国大好河山,平日里也喜欢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里溜达。一人巷、二郎庙、三孝口、四牌楼、五星寺、六谷祠、七星街、八蜡祠、九狮桥、十字街、百花井……“就以合肥地名民谣为例,每一处地名都有变成打卡点的潜质。”不过,在李黎明的印象中,这些老地名似乎只是带着一段小故事、被口口相传的历史地标符号,并未成为具有真正传播意义的城市打卡地标。1995年,经过市民推荐、专家评审,合肥市内或郊县的十处自然和人文景观——“合肥十景”正式亮相。其中,包括“逍遥古津”“包河秀色”“环城翡翠”“教弩梵钟”“蜀山春晓”“五里飞虹”“琥珀流光”“庐州灯火”“花园艺韵”“吴王遗踪”。“在某一种意义上说,这可能也是合肥第一次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城市地标。”虽然李黎明当年刚上初中,但对当时的合肥市民在新年来临前疯抢“合肥十景”明信片的场景依然印象非常深刻。随后,合肥经历了2002年的区划调整、2005年的大拆违、2006年的大建设……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006年,合肥市民再次投票选出新合肥十景。李黎明和记者说,最终,包公清风、三河古镇、李府春秋、翡翠环城、天鹅湖畔、逍遥古津、墨荷琼林(位于二环路西北角的墨荷园,未对外开放)、蜀山览胜、科学绿岛、瑶岗风云等成为新一轮城市地标的代言。当时间的车轮转到2023年时,李黎明觉得合肥不应该再拘泥于“十景”。“只要你稍微留点心,其实合肥到处都有值得打卡的城市地标。”由于工作和孩子等多方面原因,新冠疫情三年,李黎明只得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“霸都”圈内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带着一家人周末、节假日在合肥城里到处打卡。时间一长,居然积攒了一套“霸都”地标打卡攻略。